核心提示: 9月5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理论研讨会在1590巴黎人登录网址举行。湖北日报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繁重,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9月5日,“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理论研讨会在1590巴黎人登录网址举行。研讨会以现场会议与网络视频会议结合的形式进行,是今年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的第四场。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深入研讨。本版现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
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黄承伟 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准确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本原则,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坚持把“精准”原则贯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始终,精准衔接、分类施策。坚持分阶段有序推进,以脱贫攻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行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以乡村振兴引领贫困治理,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供新要求、新动力和新保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针对地区、乡村发展基础和阶段的差异性,先行先试,逐步完成衔接。
准确把握衔接的方向和重点,促进观念衔接,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要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能力,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转变观念,主动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过上富裕生活。制定好“十四五”脱贫成果巩固规划,推动脱贫工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促进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供实施方案。优化现行扶贫政策,注重总结梳理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
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可持续性。一方面要以乡村振兴促进相对贫困问题的缓解。过渡期内,坚持“四不摘”,确保贫困群众脱贫不返贫,防止发生新贫困。继续坚持“精准”定位,科学识别相对贫困人口和乡村振兴的微观对象,制定精准策略。另一方面要创新完善减贫和乡村振兴衔接的体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有益经验,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工作机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出台责任落实、组织保障、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施细则,构建减贫和乡村振兴结合的投入支撑体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而是新起点
程国强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摘帽以后,扶贫工作重心将转向解决相对贫困,要加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顶层设计,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向实现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要全面把握2020年后减贫的战略定位。2020年后相对贫困问题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持续减贫、改善民生将是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底线任务。缓解相对贫困是今后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矛盾的根本要求。消除农村贫困,是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点目标,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工程。
要深刻把握相对贫困问题的本质内涵。与绝对贫困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不同,相对贫困主要反映的是个体的收入与生活质量低于社会平均水平,主要具有三个维度的特征:群体的相对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同等因素,不同群体即使收入差距不大,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将存在一定差距;收入的相对性,不同地区存在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机会的差距,使得其收入的可得性存在差距,进而影响其生活水平;福利的相对性,即个人的幸福感、获得感,除了受收入影响,还受到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多个层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福利水平的差距。
要准确把握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路径。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既是高质量稳定脱贫的关键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要把握好衔接路径。一是总体思路衔接。缓解相对贫困、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将跨越不同发展阶段。因此,要从超常规决战向常态化推进转型,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培育发展能力,保证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地迈向生活富裕。二是发展规划衔接。要将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点,促进规划融合升级。三是推进机制衔接。要坚持党建引领统筹发展,加强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稳步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政策制度衔接。要推进政策有效衔接,转变政策供给方式,让教育、医疗等民生常量政策接续普惠,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政策作为增量政策提升拓宽,让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变量政策推动转型升级。
产业扶贫要做到
“三个不动摇”
李胜强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
产业是脱贫之基、富民之本、致富之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扶贫高度重视,反复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省坚持把产业扶贫摆在“五个一批”的首位,紧抓在手、强力推进,走出了富有湖北特色的产业扶贫实践路径。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不少、压力不小。
必须坚持产业扶贫发展方向不动摇。产业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巩固脱贫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带贫益贫效果需要久久为功,决不能鸣金收兵。面对疫情灾情“加试题”,要保持攻坚定力和历史耐心,特别是抢抓中央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做好工作衔接,推动政策落地,确保产业扶贫不因疫情灾情影响质量打折扣、任务留锅底、节点搞变通。
必须突出产业扶贫重点工作不动摇。一是持续推动扶贫产业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绿色高效特色种养业,持续支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扶贫产业园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质增效;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扎实开展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推动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有效对接。二是持续推动带贫主体发展壮大。落地落实我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纾困十条”等举措,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到农村扎根兴业。三是持续完善带贫减贫机制。创新完善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引导贫困群众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形成贫困群众与市场主体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必须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动摇。要注重将政策、资金、人才、组织等整体谋划,纳入“一张蓝图”,推动产业扶贫与乡村产业兴旺“同频共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两个重中之重”要求,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涉农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和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发展,不断巩固提升脱贫质量,确保贫困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走向共同富裕。
把“三农”领域短板
补得更实
宋洪远 1590巴黎人登录网址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教授
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全面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总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治理体系逐步健全,农民群众的物质财富更加富足,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城乡统筹发展持续推进,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从目标要求看,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比如,深度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脱贫难度大;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依然不足,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资金投入短缺,体制机制还不健全;部分地区农村基层文化设施短缺,一些地区的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文化场所利用率不高;一些地区村集体财政保障不足,部分村“两委”干部队伍力量薄弱;农村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流失,农村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等等。可以说,做好“三农”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必须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精准施策,加快补上“三农”领域的短板。
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农民主体、和谐共生五大基本原则,正确处理目标任务与手段措施、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四大关系,着力防范粮食安全、食品安全、逆城镇化、农村文化流失、乡村生态环境恶化五大风险,切实完成建立健全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市场引领激发乡村活力、推进农村文化小康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五大任务。各地必须切实完成好“三农”各项重点任务,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把脱贫攻坚经验
运用于乡村振兴
汪三贵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脱贫攻坚中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和危房改造政策的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经验借鉴。搬迁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搬迁方式、土地处置、基础设施等都形成了不同的模式。脱贫攻坚解决了危房问题,乡村振兴将转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政策重点转向农村闲置危旧房拆除、污水处理、垃圾清运以及农村旱厕改造等生态和环境宜居方面。
脱贫攻坚关注义务教育阶段贫困人口的辍学问题,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来控辍保学。这些措施可以在乡村振兴中用于非贫困人口,也可以用在非义务教育阶段,从而提高整个农村地区各教育阶段的入学率和完成率。乡村振兴阶段仅关注适龄儿童辍学问题还不够,教育质量问题将成为更重要的议题,需要科学性、创新性的政策和方式加以解决。
脱贫攻坚关注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障,政策重点是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乡村振兴中可以在健康扶贫的基础上完善普惠医疗服务体系和政策。以贫困人口大病、慢性病保障政策为蓝本,加速建立全民重大疾病和慢性病救助体系。但要防止过度保障和过度医疗的问题发生,保障水平必须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五级书记共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体系。在东西协作扶贫和定点扶贫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的需要调整帮扶体系。建立和完善乡村振兴的考核评估机制,建立分阶段的考核评估标准,将缓解相对贫困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
脱贫攻坚中各地都在向贫困村派驻第一书记,派驻村工作队,长期驻村帮扶。这些措施对补齐政策落实中“最后一公里”的短板起到了重要作用。乡村振兴中对治理能力弱的乡村有必要继续驻村帮扶,应充分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乡村振兴的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乡村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提升乡村的法治、德治和自治能力。
持续巩固提升
脱贫攻坚成果
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消除绝对贫困后,扶贫工作的重难点将发生重要变化,我国的贫困治理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抓住巩固脱贫成果关键点,把握巩固脱贫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明确巩固脱贫的目标任务,确定巩固脱贫的对象,理清巩固脱贫的重点内容。
确立巩固脱贫成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坚持巩固脱贫成果与精准防贫、落实主体责任、改善发展环境、改善民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制定好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目标任务。进一步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显著提升保障水平。进一步巩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成果,为全面提升质量和争取实现均等化奠定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能力,包括产业和就业水平的提高,确保不产生返贫和新贫困。进一步巩固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确定好巩固脱贫成果的对象及范围。要将脱贫人口和低收入边缘人口作为重点巩固对象,实施动态管理,分类采取帮扶措施。将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落后的村作为重点巩固提升,统筹兼顾其他发展困难的村。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等脱贫人口较多的欠发达地区作为巩固脱贫成果重点区域,统筹加大支持力度。
抓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坚持精准施策,不断提升“两不愁三保障”水平,持续巩固和推进产业减贫成果、增强可持续性。持续巩固推进稳定就业,增强就业稳定性。加大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和融入工作。提升内生动力,重点是加强扶志与扶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巩固改善基础设施成果、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水平、完善医疗保障。
写好决战脱贫攻坚的
荆楚答卷
蔡党明 湖北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我们坚定不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面压实政治责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向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坚持统筹推进,为对冲疫情影响防止返贫提供精准的政策支撑。今年,湖北面对疫情“加试题”,主动作为、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及时出台“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30条”等系列举措,启动疫后重振“十大工程”,制定了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系列政策,努力夺取“战疫”“战贫”双胜利。
坚持精准方略,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引。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我省坚定实施精准方略,坚持目标标准,精准落实帮扶举措,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在“精准”中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坚持广泛动员,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提供强大的攻坚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我省广泛集结部门合作、区域协作、社会帮扶三方资源,认真组织定点扶贫,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引导社会力量帮扶,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坚持从严从实,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过硬的作风保证。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切实防止形式主义,不能搞花拳绣腿,不能搞繁文缛节,不能做表面文章。我省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划定脱贫攻坚纪律红线,做到正向激励与反向惩治双向发力,强化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坚持群众主体,为可持续稳定脱贫提供强劲的内生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我省坚持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和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充分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贫困群众可持续稳定脱贫。
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
长效机制
邹薇 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的志气“扶”起来,增强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国家从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渠道拓展等方面,培育具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型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消除绝对贫困以后,重心将转向相对贫困,这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使命。
2020年以后的贫困不是单一的收入贫困,而是多维度的能力贫困;不是以绝对贫困为主的“匮乏中的贫困”,而是以相对贫困为主的“丰裕中的贫困”。解决相对贫困不能简单地采用转移支付、定点帮扶等手段,而要通过教育、健康等领域的持续投资和“能力开发”。解决相对贫困的重心要放在“扶智”和“扶志”上。如何准确、全面、动态地测度相对贫困,如何有效和持续地解决贫困的区域性集聚问题,如何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如何有效地识别贫困脆弱性和解决返贫问题,如何在经济发展进程中解决收入不平等和相对贫困问题,等等,都是需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解决相对贫困,一方面要提高贫困人群的能力水平,达到“扶智以自立”成效;另一方面,要提高教育、就业、创业等机会均等性,激发其创造经济收益、提高收入水平和平等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能动性,达到“扶志以自强”成效。只有不断推进各地区均衡发展,推动“能力开发”,对贫困人群赋能,才能形成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促进县乡村产业
联动发展
钟涨宝 1590巴黎人登录网址教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任务,但任何阶段都必须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二是坚持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重塑城乡关系,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三是坚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有序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乡村振兴基石。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五个一批”脱贫中,依靠政策兜底脱贫占较大比例。防止新增因病、因残致贫人口,必须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医疗保险体系。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各地为确保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发展了一批见效快、增收显著的扶贫产业,这些产业需要提档升级,确保贫困户收益持续增长。
要加快农村城镇化、集镇化建设,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小城镇是大、中、小城市的尾,农村的头或中心,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连接点。一方面要加大对小集镇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做好村镇规划,国家要做好城市发展的空间布局,逐步形成由中心城、副中心城、小城市、小城镇、中心村为一体的城市化网络体系。
要不断完善城乡产业格局,促进县乡村产业联动发展。我国大多数县城的主要产业就是教育、医疗,没有产业就吸引不了人,没有人乡村产业也发展不起来。乡村产业发展不应就农业讲农业,在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有必要重新赋予县域经济的新内涵,改变过去生产在乡、加工在城的局面。